古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是《消防安全技术实务》中的重要且特殊考点,其核心在于平衡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,遵循“最小干预、针对性保护”的原则。以下是关键知识点梳理:
1. 消防给水系统:
水源:优先利用天然水源(河流、湖泊、池塘、水井),设置消防取水码头、取水口,并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时吸水高度≤6m。市政管网(压力、流量需满足要求)。 消防水池:当天然水源或市政供水不满足要求时设置。位置应隐蔽(如地下、庭院角落),容量需满足火灾延续时间(通常按3h计算)。寒冷地区需防冻。
消防给水管网:宜成环状布置,提高供水可靠性。 管材:优先选用耐腐蚀、承压能力好的管材(如球墨铸铁管、不锈钢管),慎用易结垢、易锈蚀的普通钢管。
敷设:优先室外埋地,减少对建筑本体的破坏和视觉影响。室内明装时需做保护处理并与环境协调。消火栓系统:
室外消火栓:
保护半径≤150m,间距≤120m(重点区域需加密)。 宜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,减少视觉影响。地上式需做仿古处理。 应布置在消防车易于到达和使用的地点。
室内消火栓:“宜设”而非“应设”: 是否设置需评估对建筑的破坏程度、必要性及可行性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严格控制。
设置位置: 尽量设置在非核心保护部位(如门厅、走廊、附属用房),避开壁画、彩画、重要雕刻等。
“半固定”设计: 常采用消火栓箱内置消防卷盘(软管卷盘),配φ19mm水枪,便于工作人员初期扑救,减少对水带拖拽空间的依赖。消火栓箱体需与墙面平齐或嵌入式,外观仿古。
压力要求:充实水柱需满足要求(通常≥10m),但需注意水压过大对古建筑构件(如木构件、壁画)的冲击破坏风险,必要时设减压措施。
特殊区域: 大殿、藏经楼等核心部位不宜直接设置室内消火栓,可采用其他保护方式(如气体灭火、高压细水雾)。
2. 自动灭火系统:
选择原则:优先考虑对文物、建筑本身损害小、灭火效率高、用水量少、无残留的系统。
气体灭火系统:适用场所:极其重要且空间封闭、体积不大的部位,如珍藏库、藏经阁、精密仪器室、配电室、重要的木质佛龛/经柜内部。常用介质:IG-541(烟络尽)、七氟丙烷(HFC-227ea)、二氧化碳(CO2,需注意人员安全)。慎用或禁用哈龙。
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:
适用场所: 适用范围广,尤其适合古建筑大殿、走廊、木结构密集区域、电气设备用房、库房等。
自动喷水灭火系统:
适用场所:通常不是首选。仅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考虑:非国家级核心保护部位、空间允许、水源充足、能有效收集排水防止水渍损害、经充分论证利大于弊的区域(如游客中心、附属服务建筑、部分库房)。
类型: 若采用,优先考虑预作用系统(防止误喷漏水)或干式系统(防冻)。
慎用/禁用区域:有珍贵壁画、彩画、雕刻、纺织品、纸质文物的区域严禁设置。大殿等核心木构架区域通常不推荐,因水量大易造成次生损害。
其他: 厨房等特定部位可设置局部应用的厨房专用灭火系统(如湿化学系统)。
3.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:
是古建筑消防的核心,实现早期预警。
系统选型:宜采用无线或有线结合的方式。
无线火灾报警系统: 安装便捷,无需大量穿管布线,对建筑本体破坏最小。技术已成熟,可靠性高。
有线火灾报警系统: 如需设置,管线应严格遵循隐蔽、保护原则(利用原有孔洞、线槽,沿梁柱非观赏面敷设,穿管保护)。
探测器选择:
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: 灵敏度高,适合空间高大(如大殿)、有烟雾积聚区域的早期探测。采样管可隐蔽布置。
点型感烟/感温探测器: 常用,需根据环境特点(灰尘、昆虫、温湿度)选择合适类型和灵敏度。安装位置避开文物本体和观赏面。
火焰探测器(图像型/紫外/红外):适合大空间、有明火风险区域(如香炉、烛台附近)。
缆式线型感温探测器: 适合沿电缆桥架、木质结构表面敷设,保护特定线路或结构。
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: 古建筑电气火灾风险极高,需监测剩余电流和线缆温度。
手动报警按钮:设置在疏散路线明显和便于操作的位置,外观与环境协调。
声光警报器: 警报声应区别于传统钟鼓声,避免混淆。光警报器位置需考虑视觉影响。
4. 灭火器:
必须按规范配置,是扑救初起火灾的关键。
类型选择:
A类火灾: 为主要风险(固体可燃物),推荐水基型(水雾/泡沫)灭火器(灭火效率较高,相对环保,对文物次生损害较小)和ABC干粉灭火器。
E类火灾:*电气火灾风险大,严禁使用水基型(非喷雾型)灭火器扑救带电设备。可选ABC干粉、二氧化碳(CO2)灭火器。CO2灭火器适合精密设备、小空间电气火灾,需注意窒息风险。
位置:放置在明显、便于取用且不影响疏散处(如门旁、柱边、走廊转角),可设置仿古灭火器箱或嵌入式壁龛。
5. 防排烟系统:
利用原有结构 尽可能利用门窗、天井等自然通风排烟。加强管理:确保火灾时疏散通道上的门窗能及时开启。局部设置: 在新建或改造的、满足条件的附属建筑或安全疏散通道(如封闭楼梯间)内,按规范设置。
6.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:
古建筑夜间照明不足,通道复杂,该系统至关重要。 满足规范对疏散走道、楼梯间、安全出口、人员密集场所(大殿、展厅)等的要求。 疏散指示标志宜采用低位(距地面≤1m)或蓄光型标志,减少对建筑整体风貌的破坏。高位标志需与环境协调。
灯具选择: 外观简洁古朴,光线柔和(避免破坏古建氛围),采用LED等冷光源。
供电: 确保可靠性(自带蓄电池或集中电源)。
- 上一个:没有了
- 下一个:杭州住建局开展建筑消防设计审查培训